第88节

    “泰永确实长大了,知道忧国忧民了。不过,这件事朝廷腾不出手处理。”刘彻看完了,看着刘挽的眼神更是透着欣慰,同时刘彻也正告刘挽,有些事朝廷不是不知道问题所在,可是朝廷暂时不可能出手,也不可能做到刘挽想做的。
    “若是父皇只需要安排人来办理此事,一应支出由孩儿来负责呢?”刘挽怎么会不知道最大的问题是什么。钱钱钱,刘彻就算有数代帝王攒下的家业,并不代表他就可以随意挥霍。恰恰相反,挥霍不起来。不打仗不知道,一打起来那真是处处都要钱。
    国库钱进的远远没有支出的多。
    刘彻听到刘挽的话,一下子呆住了,“朕虽知你姑祖母最近进了不少钱,你要练兵,又要支起这一摊子,远远不够。”
    “我可以把练兵的事放一放。”刘挽连丁点犹豫都没有的告诉刘彻她的选择。兵可以不练,但是这件事刘挽一定要干。
    “大汉的百姓是大汉的根本,兵可以放一放再练,在父皇的心里,肯定也觉得孩儿是闹着玩的。那我就等等再玩。居无定所,无所依靠的老弱妇孺,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容身之地,唯有如此才能让底层安定,天下安定。父皇,我以前不知道这件事也就罢了,我今天看到了,看到他们为了争一口吃的大打出手。看到他们在这样的天气,衣上都是破洞,如何能够保暖,如果朝廷不给他们留有余地,来日这些人必成大患。墨家之患,因何而起,不正是因为他们人多,而且越来越多吗?既然我们想要让天下安定,想让这些游侠听大汉的,就该告诉他们,大汉从来没有放弃任何人。父皇暂时没有心思做到这一点,孩儿有时间,孩儿想帮父皇解决这一隐患。”刘挽将为什么要执着于做这件事的原因道来,刘彻望着刘挽既受震撼,同时也倍感欣慰。
    “好!”一个好字,是刘彻对刘挽的肯定,绝对的肯定。
    刘彻这一辈子到现在,所有人都在向他索取,没有一个人想过给他一个帝王什么。独独刘挽,她会急得刘彻所急,好些刘彻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去做的事,刘挽已然去做,为此不惜放弃她自己想了许久,念了许久的事。
    “这么说父皇同意了?”刘挽只捉住重点的追问刘彻,他是同意刘挽去做这件事了?
    刘彻伸手抚过刘挽的头道:“我儿都已经把最大的问题解决了,我儿不求名,只求得利朝廷,如此对朝廷有利,对为父有利的事,为父如何拒绝。只是墨家的人?”
    事情是墨家的人挑起的,诚然一开始他们的目标并不是这个,但是刘彻不得不提防一二,万一墨家的人在其中搞出一些事情来呢?那岂不是对大汉不利。
    “孩儿已经想好了,双方制衡,顺势也让墨家的人慢慢的融入朝廷。在各州县设安容处,同各地太守县令负责,朝廷也要设专门的机构负责此事,另,墨家的人配合将各地无家可归的老弱妇孺都送到各地的安容处,双方都将名单送往长安,此事可以分开做。”是的,刘挽想到朝廷应该让人设立一个可以救济那些老弱妇孺,无家可归的人。
    刘彻能不知道刘挽那一句可以分开做代表的意思?
    他是相当的清楚。
    正是因为清楚,他也知道,刘挽多年来学得相当的好。
    “此事朕会和朝臣们一道商量。这一份朕拿走了。”刘挽已然将安容处的一应流程写得清清楚楚,刘彻看完后这心里的骄傲真是快要溢出来了。
    看看他的女儿,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女儿有多能干?
    不仅能干,还想方法设法的要为他分忧。
    比起朝廷上那一个个终日跟他打马虎眼的朝臣一比,刘彻能不喜欢刘挽?
    “我也让墨家那儿大概弄出一个名单来,父皇若是跟人商量好了,记得给孩儿一个准信,孩儿得准备起来。”刘挽的要求过分吗?并不过分。反而实属理所当然。毕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,刘挽不仅要把钱备好,更得跟墨家那边的人达成共识。
    “你只想到墨家吗?”刘彻突然冒出这句话,让刘挽啊的一下抬起头,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听错。
    “此为善举。”刘彻瞧着刘挽那错愕的表情,不禁笑了,他的傻女儿呢,到现在想必都没有意识到某些事情做好了会是多么大的一件功德,能让多少人对她心存感激。
    刘挽赶紧的道:“正是因为是善举,当由朝廷出面,父皇出面。”
    开什么玩笑,刘挽自然是知道这件事一但办成天下人会怎么感激推行此事的人。就是因为知道,她才要把这件事的功劳都归到刘彻的头上。
    功是刘彻的,天下可安,争这个功,现在刘彻不觉得刘挽有问题,将来可不一定。
    人别争功太过,皇帝这种生物尤其得防着点。
    再说了,只要事情可以顺利的推行,刘挽又不是靠这点功争名争利,求官得爵。公主之爵,位同亲王,她有的已经够多了,适时得给点刘彻回报,好让刘彻知道,没白养的她。她很是为自家的老父亲着想,有好事儿第一个必须扣到刘彻头上。
    “父皇提醒让各家一道参与是个好主意,父皇手里是不是还有些其他的人?”不怪刘挽有此一问。看看这阴阳家的人藏得多深啊,刘挽不得不问问刘彻是不是有别的人给她备着?
    刘彻一眼扫过刘挽道:“你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把他们引来?”
    额,刘彻高兴是挺高兴刘挽事事念着他这个爹,有好事都要往他头上堆。对各家的人如何笼络,刘彻都放出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的话了,剩下的好些事,刘彻不宜做得太过,还是得刘挽自己出手。
    刘挽挑挑眉头,“不管我用什么办法?”
    这一点刘彻非常肯定的道:“不管你用什么办法。”
    “好。”刘彻既然不介意刘挽招来更多的学派帮忙做事,好的呢,刘挽先前因为没钱只能从墨家开始,现在不是有钱了吗?
    嗯,馆陶大长公主今天好像又收了不少的钱,看着越堆越多的钱,刘挽觉得她终于是可以挺直腰板了!
    刘彻在一旁捏着刘挽写的内容,想的是朝堂上的臣子听说后将会有何反应。
    【作者有话说】
    还有在这儿~所以营养液啥时候能破六千呢?
    第133章 请赏
    很快刘彻就知道了, 毕竟是善事,刘挽都说了由她来出钱,刘彻只要人即可。
    按刘彻的意思,这样的事情做起来于自身有利, 岂能不为。
    朝堂上对于刘彻突然说要在各地设安容处, 专门收留无家可归, 无处可依的老弱妇孺, 这样的事不能说不好,可是要是推广, 这得是一笔多大的支出?
    一时间同意的人不少, 反对的人也不在少数。
    “陛下, 毕竟眼下大汉最要紧的是出击匈奴, 一应军响万万不能少了。可这国库。”刘彻没有吱声,观其的态度,众臣都很清楚的知道一点,刘彻不提的事或许能够让他不做, 一但刘彻提了出来, 事情怕是要板上钉钉。
    莫可奈何之下最好的办法就只能是让刘彻想想匈奴。前线在打仗,国库里的钱在以肉眼可见的不断减少,减少,刘彻不可能不知道当以何为重。
    “朕听明白你们的意思了,只要有钱,你们认为此政当施。”刘彻当时看清刘挽交上来的这么一个内容时, 何尝不是在考虑钱的事, 他能想到的, 底下臣子想到了, 不错, 刘彻也不会因此过于苛责。
    一众臣子纷纷点头,刘彻道:“那就给朕拿出个章程来,仔细些的。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写,看看这里的,在此框架上,朕希望能看到你们完整的可行之策。”
    钱的问题刘挽已经说了她全包。好,刘彻乐意刘挽全包了,出人出力刘彻可以,就这么愉快的决定。
    故,刘挽那一份手稿送到一众大臣的手里,而刘彻已然扬长而去。
    白色的纸,黑色的字,哪怕这个字算不上好,也相对端正,让人瞧得分明。
    “我怎么觉得这个纸比我们用的要好。完全不晕墨。”没能看到内容的人,注意力放在纸上面。
    没办法,谁让最近馆陶大长公主拿出了造纸术的方子卖得那叫一个高价,偏偏这样的好东西,一家有,别家要是没有,那不是明摆着要被人看不起?
    况且他们谁家的人也都不蠢,不会不知道纸的用处有多大,有了这些纸,他们家的书都可以更便于保存了。
    各家的人是不会直接出面的,派着家里的代表跟馆陶大长公主那么一买。
    对于馆陶大长公主提的要求,有当一事的,也有不当一回事的。
    不过,重点难道不是,馆陶大长公主的造纸术是从何而来的?
    然后有人就提醒了,宫里呢,不会有人忘记宫中其实是第一个用纸的吧。据说是那位泰永公主让人弄出来的。
    哦,泰永公主!
    听着刘挽的名号,不少人的心情都很复杂,他们挺想说,一个公主家家的,虽然他们大汉也不是没有对皇帝影响很大的公主,如馆陶大长公主,如平阳长公主。但她们两个日常也就仗着皇帝的势多要些赏赐,多得些田地而已,怎么刘挽这位公主不按牌理出牌呢。
    属实也是因为刘挽近些日子干的事不少,一桩桩一件件论起来,大家多少也听到了风声。刘挽又不是想瞒事的主儿,有刘彻给她当靠山,她又把自己定位为帮刘彻干活的人,那,自不用说,放开的干,谁要是不长眼的惹到她,她能搞定就搞定,不能搞定就让刘彻出面,她无所畏惧。
    此时被提醒的朝臣们看着面前的纸,纷纷都出手了,不得不承认,确实比他们弄出来的要好。
    “馆陶大长公主那儿该不会是藏了私吧。”有人冒出这句话,没办法,这刚过去多少天,他们瞧着这纸的质量可比他们各家的都要好。
    “别忘了馆陶大长公主那儿提的条件。但凡要不是有底气,敢那样要求人?”有人就不得不提醒一个个想找馆陶大长公主算账的人们,造纸术都能弄出来,谁规定这纸制的法子不能一直改进。
    得,这话成功让人闭嘴了。确实。不会有人觉得改进造纸术是虚的吧?
    “谁写的?”比起有人关注纸,那必须更得有人关注纸上所写的内容。
    “陛下没说。”刘彻只将东西交给他们看,可没有说过是谁写的。“咱们这里未必有人能想得出如此详细的流程。”
    看完的不只是一个人,也就有人如实的夸赞上一句。同时也生出疑惑,刘彻在哪儿又得了一个人才了?
    “与其说陛下让我们看着往里头填内容,不如说陛下是让我们多学着点。”末了还有人觉得不够扎心,故而又补上一句。
    “让我瞧瞧。”听听一个个都说得玄乎,可不就把人的好奇心全都提起来了。不二话,看看,都让他们看看,没道理他们没看就认了这一个个的夸赞是吧。
    等一个个的看完了,好吧,没有夸错。
    “陛下看来是铁了心了推行安容处。”末了还得一起说说现实的情况,刘彻的意思谁看了不都明白,他打定主意按上面的办事了呢,一干臣子现在只需要把计划给他写好,然后给他挑几个能办事的人负责此事。
    “走,我们去找陛下。”要是在各州县都推行,这真是好大的一笔支出,钱的事就是大事,刘彻那一副不把钱当回事的态度,不用说,一干臣子心里都嘀咕,不太相信。
    刘挽早就在未央宫等着了,昨天司南的事忘记说了,她可不是练完了功,听完了课立刻赶来未央宫等着。
    正好,趁机还能从刘彻那儿拿几本书看看。
    刘彻下朝回来就看到她拿着书看得入迷,刘彻悄悄走了过去,一眼看到刘挽看的内容,《韩非子》。刘彻挑了挑眉,他是从来不管刘挽看哪一类的书,就好像对霍去病也不要求。
    结果这两个人都不按牌理出牌,儒家的事他们都极少看,反倒是这法家的书,他们两个都看得相当的入迷,甚至可以说是反复观看。
    “今天不出宫?”刘彻看了半响,刘挽都没有发现他这个老父亲在这儿,刘彻不得不出声。
    刘挽赶紧起身同刘彻作一揖,刘彻已然挥手让她大可免了。
    “昨天墨家研究出来一样东西忘记跟父皇说了。”刘挽也不绕弯子,赶紧把司南拿出来。刘彻刚看了一个盒子模样的东西,无奈的道:“是何好物?”
    “可以指明方向的好东西。”刘挽就不相信刘彻听清后还能是这样全然不怎么在意的态度。
    华刻正为刘彻脱去身上的长袍,听到刘挽说话的刘彻震惊的抬头望向刘挽,同时也追问:“果真?”
    不怪刘彻有此疑惑,谁不得有。
    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东西,结果倒好,刘挽拿出来了。
    “父皇不信咱们来试试。”刘挽当然知道刘彻是不太相信的,确实是有些太让人难以相信。
    那好说,用事实证明就好。
    “父皇跟我们。”刘挽招呼刘彻赶紧换上常服,是不是,出去看看不就知道了。
    刘彻比谁都提迫切的想要知道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东西了,赶紧跟着刘挽一道出去。刘挽立刻将司南摆出来,不管他们怎么转方向,这盒里的针都指向一个方向,南方。
    刘彻惊奇无比,刘挽却在这个时候道:“不过司南也是有缺陷的,比如,如果我们拿着一块大的兹石,就可以让它改变方向。”
    话说着刘挽已然亲自上手示范,且让刘彻亲眼看到,那指向南的针是如何随着她手中的兹石动而转移方向。
    如此的神奇,刘彻算是长见识了。
    “墨家。墨家。”刘彻喃唔着,刘挽笑笑问:“父皇,墨家有用的吧?”
    墨家一而再,再而三研究出来的东西,刘彻能说得出他们没有用的话吗?
    “父皇,当赏。”刘挽必须向刘彻讨赏,这可是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,有了司南,指南针还会远吗?得继续激励人研究下去的呢。还得要提高这些人的地位,让以后的大汉都得看重各种科研人员,别让他们的心血付之东流了。
    “赏,重赏。”刘彻是吝啬的人吗?必须得不是。
    想他们进击匈奴,为何有人无功而返,还不是因为在草原上迷路了?
    “此物名为司南。研究出来的人就叫司南,其功其绩当为后世所记。司南之名,也与此物贴切。”刘挽得了刘彻一句肯定的回答,也得将名字的事说出来。
    “甚好。”刘彻只要东西好,取为何名已然不重要。
    “此物不可外流。”刘彻想了想立刻叮嘱刘挽一句,这样的东西在他们手里是利器,落在别人手里对他们大汉就不是好事了,不得不防。